3月8日上午,在130余名师生齐声诵读“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,必先苦其心志,劳其筋骨……”的朗朗书声中,我院新学期“书记第一课”在厚C201教室开讲了。师生们被学院党委书记谢琼杰讲述的《习近平七年陕北知青岁月》故事深深感染,近两个小时的课程被在场的同学称为“干货充足”“正能量满满”,是青年一代励志成才的生动教材。

谢琼杰以《七年艰辛磨练 造就一代大国领袖》为题,讲述1969年1月至1975年10月青年习近平到陕北插队的故事。
作为“老三届”中年龄最小的知青,习近平插队的是条件最艰苦的地方,也是知青中在农村待的时间最长的少数人之一。陕北七年在总书记整个成长经历中具有重大意义和重大影响。首先,陕北高原那严酷的自然环境和艰苦的劳动生活,锻造了他坚毅刚强的意志品质和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。锤炼了他坚韧不拔、坚毅刚强的性格,铸造了他自强不息、志存高远的情怀。二是,七年知青经历让他真正接了地气,了解了国情,贴近了人民,真切感受到了人民群众的冷暖和甘苦,培育了他同人民群众的深厚感情。三是,延安的红色文化基因和陕北人民豁达、包容、厚道、质朴、奉献的集体人格,滋养了他崇高的政治理念,铸造了他不变的“初心”。四是,插队七年他坚持读书学习,积淀了丰厚的知识文化理论素养。青年习近平以其坚忍不拔、奋发向上的独特经历和生动故事,成为时代的杰出代表,引起青年学子们的浓厚兴趣。
《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》是当代青年树立正确人生观、励志成才的鲜活教材,是锤炼党性、提升素质的生动范本。通过习近平七年陕北知青岁月,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生的真谛,也给了我们深刻的启迪:共产党人必须有坚定的信念追求和远大抱负;共产党人应该能吃苦耐劳,能与群众打成一片;共产党人必须热爱学习,不断充电,做好充分知识准备;共产党人必须心中有群众,愿意为群众办实事;共产党人应该敢于担当,有所作为。敢担当才能办大事,敢担当才能成伟业,敢担当才能为人民。
谢书记勉励广大青年学子,要以习近平总书记为光辉榜样,不忘初心,志存高远,正确对待困难挫折,正确对待顺境逆境。要坚定理想信念,树立正确的世界观、人生观、价值观,努力学习,锤炼意志,真正担负起时代赋予的历史责任和使命,在为祖国和人民施展才华中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,在激扬青春、开拓人生、奉献社会的进程中书写无愧于时代的壮丽篇章。

青年学子们通过开学第一课,从中学习了解青年习近平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、志存高远的赤子情怀,从中理解习近平总书记不忘初心和治国理政思想的“根”和“源”。在追根溯源的历史贯通中,更加清晰地把握总书记治国理政思想的逻辑脉络,更加坚定向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看齐的决心,更加坚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心。
组宣部、思政部、经管系老师、辅导员和部分党务、思想政治工作人员和2017级工程造价1班和2班106名学生参与了听课。
文/吴艳清 图/刘静